社会工作师是指那些以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为指导,运用个案、社区、小组等专业方法,帮助机构和个人发挥自身潜能,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公正的职业社会服务人员。在我国,社会工作师主要活跃于民政、妇联、慈善机构、社会团体机构、社区服务机构、街道办事处等领域,并逐渐扩展到卫生、教育、社会保障、心理辅导等更广泛的领域。社会工作师对于维护社会良好秩序的作用,如今已经日益得到社会的认可。
社会工作师资格的确立
社会工作师是一种新兴的职业资格,《全国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大纲》已经通过人事部审定,这标志着社会工作者首次被纳入国家专业技术人员的范畴。社会工作师证书的取得不仅有助于求职,还在面试中会有加分等诸多福利。
社会工作师证书的优势
1、社会工作师证书属于职称类证书。这意味着无论我们将来走到哪里,在哪里工作,这一水平职称将会伴随我们终身。它不仅是我们能力水平的证明,更是工资待遇的评定标准,并会跟随我们的个人档案保存。
2、考取社会工作师证书,可以在社区招聘考试中免笔试或获得加分。从事社区工作的人员每月也会因此获得相应补贴。
3、在过去四年中,国家取消了许多证书,但截至目前,共保留的151个发证项目中,社会工作师证书被列为中国十大最有用的证书之一。这说明,许多职业的内容和方向将被涵盖在社会工作师证书的范围内。
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起步较晚,尽管作为一个职业其存在已久,但一直未受到充分的关注和重视。直到2004年7月,社会工作者才被正式确定为我国的新职业。此后,社会工作领域逐渐受到更多的重视和发展。
2008年6月,我国首次举行了助理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师资格考试,吸引了大批考生踊跃报考。这场考试标志着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的重要一步。
根据统计数据,目前我国在职在岗的社会工作者总数大约为100万人。这个数字虽然不算巨大,但与早期相比已经有了显著的提升,反映了社会工作职业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广阔。
作为一名社工,我曾有过上门探访的宝贵经历。从这次探访中,我获得了许多心得体会。首先,通过实地探访,我对社区的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与当地居民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日常需求和面临的困难。这让我对社区有了一个更真实、更全面的认识。
建立信任关系
在探访过程中,我逐渐与居民建立了信任关系。通过关心和尊重他们,居民们开始愿意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故事和需求。信任是有效沟通和提供帮助的基础,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
发现居民需求
上门探访让我发现了许多居民的实际需求和问题。例如,有些居民需要帮助解决家庭矛盾,而另一些居民则希望获得更好的医疗保障。这些发现为我指明了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提供有效支持
探访不仅让我了解了居民的需求,也给了我提供支持的机会。例如,我为一些居民提供了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这让我感受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自我反思与成长
在探访过程中,我也进行了自我反思。我发现自己在沟通中有时会显得急躁,缺乏耐心。这些反思让我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明确了今后改进和成长的方向。
上门探访不仅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社区和居民的需求,还让我有机会提供支持,同时反思自身。我相信,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利用上门探访的机会,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首先,我们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前期筹备阶段,我们应评估并筛选适合的入户对象,掌握其基本信息,拟定访谈提纲,并提前打电话通知入户的时间和地点。如果是第一次上门,建议由一名社区工作人员陪同。此外,务必携带入户调查表,佩戴身份证明牌,穿着工服,以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目标明确
其次,社工应明确入户的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开展相应的服务。不要把入户单纯视为与案主的一次简单聊天。在入户前,社工团队应进行内部讨论,对入户工作的目的和任务有清晰的认识,制定针对性的服务计划,了解入户任务与整体项目的关联性。
紧抓需求
再次,在入户过程中,以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和生活现状为主要目的。社工需要引导案主主动表达其需求,紧紧围绕案主的需求,将问题具体化、精准化,为后续服务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详细记录
此外,在入户过程中,要做好详尽的记录。对于案主描述的重点问题,社工应深入挖掘并详细记录,也可以采用观察法,通过案主的肢体语言判断其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实时调整访谈节奏和内容,使案主处于最舒适的环境中。同时,在未经案主同意的情况下,应妥善保存其资料,绝不私自泄露个人信息及照片、视频。
专业技巧
入户过程中,社工应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技巧。针对案主的问题,可以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例如,开放式提问:不设定范围,让服务对象自由发挥;半开放式提问:给予一个范围,但不完全限制,让服务对象有一定的发挥空间;封闭式提问:完全限制问题的范围。此外,运用个案工作技巧,如积极倾听、适当鼓励、澄清、对焦、建议等方法,让服务对象感受到被尊重和接纳,鼓励其表达自我。
回访评估
最后,在探访结束后,社工应根据案主的需求设计并开展相应的服务。不定期进行回访,让案主感受到关爱,并跟进案主的情况。通过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决定是否需要继续跟进案主,并进行相应的总结和专业反思,以更好地实现助人自助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