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护理员对自己的工作态度往往经历了从最初的勉强接受到逐渐完全接受的过程。面对服务对象,他们也从一开始的激情工作变得逐渐平淡。这种心态的转变究竟是缘何而起?
工作困难与服务对象的特点
护理员的工作本已不易,作为养老护理员更是难上加难。那些能够自理的老人根本不需要护理员,只剩下行动不便甚至是卧床不起的需要照顾。这些老人常常被各种疾病困扰,饭菜难以下咽、喜欢的事情也无法做,内心自然是郁闷的。每天面对这样的工作对象,护理员们若不是为了生计,谁会愿意持续从事这份艰难的工作呢?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护理员的心态逐渐发生了变化。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技能有限,找其它工作也并非易事,再加上这份工作的薪酬相对不错,于是开始慢慢适应并接受了现状。
情感经历与心理变化
养老护理员在刚刚投入工作时,通常会对老人们满怀同情,尽力满足他们的需求,即便老人发泄情绪也能忍受,心里想着“能帮就帮吧”。然而,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面对这些病痛缠身的老人,护理员们的内心逐渐变得麻木,态度也随之改变。工作变得机械化,再也不是随叫随到,而是按照既定流程完成任务后便感到释然。
养老护理员的心态变化无疑是由工作性质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从最初的勉强接受到最终的完全适应,这一过程不仅仅是对工作的适应,更是对自己生存方式的一种妥协。
养老服务一般分为三种模式,每种模式根据老人的自理能力提供不同的照护。
1. 全自理护理
对于能够完全自理的老人,护理人员会首先为他们建立个人档案。每天两次测量老人的血压和体温,并做好详细记录。护理人员会按时提醒老人服药,并提供适合老人的各种活动,如健身和打牌等。此外,还会为老人洗衣服,并每月组织老人洗澡和理发。
2. 半自理护理
对于半自理的老人,护理人员同样会为他们建立档案,并每天两次测量血压和体温。除了提醒老人按时服药外,还会在需要时帮助老人服药。为半自理老人提供适当的活动如健身和打牌,并定期为他们洗衣服、组织洗澡和理发。此外,护理人员还会帮助他们进行一些恢复肢体功能的训练活动。
3. 完全不自理护理
对于完全不自理的老人,护理人员会建立档案,每天两次测量血压和体温,并记录数据。护理人员会按时喂老人吃饭和服药,每天至少三次帮助老人进行肢体活动,如按摩、翻身和擦洗污渍等。为老人洗衣服,提供防褥疮床垫,并每月进行一次全身擦洗。如果老人有特殊需要,并在家属同意的情况下,护理人员会增加一些额外的服务项目。
在照顾老年人的过程中,养老院护理员应多与老人交流,互相分享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周围的世界,并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以下是护理员与老人沟通时需要注意的几点:
尊重老人
养老院护理员不应因为老人行动缓慢或反应迟钝而对他们产生轻视或同情的态度。始终要尊重老人,避免将其视作弱者。
学会倾听
老年人通常喜欢回忆过去,讲述他们丰富的经验。在聆听老人的故事时,护理员要保持耐心,不能表现出不耐烦,认真倾听他们的述说。
学会提问
在与老人沟通的过程中,护理员可以适时提问。一方面,这可以核实所了解到的信息是否准确;另一方面,也能让老人感受到护理员的关注和重视,从而建立信任关系。
耐心和等待
护理员与老人沟通时必须耐心。当遇到暂时无法达成共识的问题时,护理员应给老人留出一定的时间逐步达成共识。
诚实
护理员在传达信息时,要做到适时、适量、适度和准确,杜绝欺骗或夸大事实等不诚实的行为。
肢体接触和情感支持
当老人情绪不佳时,护理员除了言语上的安慰,还可以通过适当的肢体接触,增加老人的亲切感和安全感。
保护老人的自尊
护理员不应在老人能看到的地方与他人窃窃私语,以避免引起老人的误解。发现老人有异常情况时,应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通过以上几点,护理员可以更好地与老人沟通,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