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的饮食更加追求健康与品质,相较于单纯吃饱,更重要的是吃得正确。然而,在琳琅满目的货架前,许多人往往凭借个人偏好随意挑选食品。事实上,为了维护健康,我们应在食品进入身体之前仔细考虑其成分,培养阅读食品标签的习惯。话食告诉你,营养成分表可以作为我们的营养指南针,尤其需要关注两个数值:营养成分的含量及其营养素参考值百分比。
首先,我们来看五个关键项目——能量和四个核心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根据《预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这些都是必须标示的内容。如果食品中添加了维生素、磷、钾、钙等其他重要营养素,也可以选择标示出来。
接下来是两个重要数值:食品营养成分的含量及其营养素参考值百分比。含量的单位有时是每100克,有时是每100毫升,或者是每包等。营养素参考值百分比主要根据我国居民膳食营养素每日推荐摄入量和适宜摄入量制定,通常表示单位食品中能量或营养素占“每日推荐摄入量”的百分比。
例如,根据中国营养学会的建议,正常每日的能量摄入量应在2100-2400千卡之间。如果摄入的热量大大超过身体每日代谢所需的热量,过剩的热量会被身体转化为脂肪存储,导致肥胖或超重。此外,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16)建议,烹调油每日摄入量不应超过25-30克,高热量、高脂肪的肥肉与荤油摄入过多,会增加肥胖和某些慢性病的风险。正常每日盐摄入量应不超过6克,而高血压患者的每日摄入量应在1.5-3.0克之间,因为盐的摄入量与高血压的发病率正相关。
因此,养成看食品标签的好习惯,关注上述两个数值,合理利用营养物质,对吃进肚子的食品心中有数,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营养性疾病。
参考文献:
[1] 张叶. 读懂营养成分表[J]. 中国药店, 2013, (16): 79.
[2] 何梅, 杨月欣. 营养成分表相关判断及检查重点[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2, 3(02): 39-46.
作者:黄海婷 赵力超
食品标签可以说是预包装食品的“身份证”。通过查看食品标签,我们可以了解该食品的营养价值以及它对健康的潜在影响。根据GB7718-2011的规定,食品标签应包含以下信息:食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和规格、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贮存条件、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以及产品标准代号等。
营养成分表的基本结构
依据《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营养成分表通常采用“4+1”的标注模式。所谓“4”是指四个核心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而“1”则为能量。营养成分表一般分为三列。由左至右,第一列是营养成分项目;第二列显示每100克/100毫升或每份所含的营养素数量及能量;第三列为营养素参考值(NRV%),即每100克/100毫升或每份所含的营养素数量占人体每日营养需求量的百分比。
关于反式脂肪酸的标注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还规定,如果配料表中使用了氢化植物油,那么在营养成分表中必须标明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如果反式脂肪酸的含量不超过0.3克/100克或100毫升,可以标注为0。因此,当营养成分表上显示反式脂肪酸为0时,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只是含量较低。过量摄入反式脂肪酸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反式脂肪酸的每日摄入量不应超过总能量的1%,即每日不超过2克。
通过正确解读食品标签和营养成分表,消费者可以更好地了解食品的营养成分,从而做出更健康的饮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