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职业道德基本知识
本节主要介绍了职业道德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具体应用,帮助公共营养师在工作中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第二节 公共营养师职业守则
本节详细阐述了公共营养师在职业生涯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以确保其专业行为符合社会期望。
第二章 医学基础
第一节 人体解剖生理基础
本节介绍了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包括主要系统及其相互关系,为理解营养科学奠定基础。
第二节 食物消化吸收
详细解析了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阐述了各类营养素如何被分解和利用。
第三节 不同人群的生理特点
本节针对不同年龄、性别和生理状态的人群,介绍了其特有的生理特点和相应的营养需求。
第三章 营养学基础
第一节 营养学概论
概述了营养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向,介绍了营养学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第二节 能量及宏量营养素
本节详细介绍了能量需求和宏量营养素(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功能和食物来源。
第三节 矿物质
探讨了多种矿物质在人体中的功能、生理意义及其食物来源。
第四节 维生素
本节讲解了维生素的分类、功能及其缺乏症和过量症。
第五节 水与膳食纤维
介绍了水和膳食纤维的重要性,探讨其在维持身体健康中的作用。
第四章 人群营养基础
第一节 孕妇营养
本节解读了孕期营养的重要性,提供了孕期最佳饮食建议。
第二节 乳母营养
阐述了哺乳期母亲的营养需求和饮食指导。
第三节 婴儿营养
分析了婴儿不同发育阶段的营养需求,给出了科学喂养建议。
第四节 幼儿营养
探讨幼儿期的营养需求及其饮食安排,强调均衡营养的重要性。
第五节 学龄前儿童营养
介绍学龄前儿童的饮食特点,提供健康饮食指导。
第六节 学龄儿童与青少年营养
本节分析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的营养需求,提供合理膳食方案。
第七节 老年人营养
针对老年人的生理特点,探讨其营养需求和饮食建议。
第五章 食物营养与食品加工基础
第一节 植物性食物的营养价值
本节介绍了各种植物性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其健康益处。
第二节 动物性食物的营养价值
解析了动物性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其在膳食中的重要性。
第三节 调味品和其他食品的营养价值
探讨了调味品、饮料等其他食品的营养成分及其在饮食中的作用。
第四节 营养强化与保健食品
本节分析了营养强化食品和保健食品的定义、作用和应用。
第五节 常见的食品保藏和加工技术
介绍了几种常见的食品保藏和加工技术,分析其对营养成分的影响。
第六章 食品卫生基础
第一节 食品污染及其预防
本节探讨了食品污染的来源及其预防措施,强调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第二节 各类食品的卫生要求
介绍了不同食品种类的卫生标准和要求,确保食物安全。
第三节 食物中毒及其预防和管理
详细阐述了食物中毒的类型、症状及其预防和应对措施。
第七章 膳食营养指导与疾病预防
第一节 膳食营养指导和管理概论
本节概述了膳食营养指导的基本原则和管理方法。
第二节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应用
探讨如何应用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进行饮食规划和评估。
第三节 膳食结构与膳食指南
本节介绍如何制定合理的膳食结构和膳食指南。
第四节 膳食与营养缺乏病预防
探讨通过合理膳食预防和控制各种营养缺乏病。
第五节 膳食营养与慢性疾病预防
分析膳食在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中的作用,提供相关膳食建议。
第八章 营养教育和社区营养管理基础
第一节 营养教育
本节介绍了营养教育的重要性和基本方法,帮助公众树立健康的饮食观念。
第二节 社区营养管理
探讨如何在社区中开展营养管理工作,促进居民营养健康。
第九章 相关法律、法规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相关知识
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主要内容和实施细则。
第二节 《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相关知识
详细讲解了《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以确保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安全。
第三节 《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9年)》相关知识
介绍了《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的内容和实施情况。
《公共营养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是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之一。
第一章 膳食调查和评价
第一节 膳食调查方案的制订与评价
本节介绍了如何制订和评价膳食调查方案,包括称重法和24小时回顾法。
第二节 营养监测方案的制订与评价
探讨如何制订营养监测方案并进行结果评价。
第二章 人体营养状况测定和评价
第一节 体格测量质量控制和免疫指标判断
本节介绍体格测量的质量控制方法和营养相关免疫指标的评价。
第二节 营养状况和体征判别
探讨如何综合评价群体和个体的营养状况。
第三章 营养咨询和教育
第一节 食品营养与安全咨询
本节提供了针对糖尿病、高血压、痛风等疾病的膳食营养咨询和指导。
第二节 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教育
介绍了营养教育计划的设计和其效果的评价方法。
第四章 膳食指导和评估
第一节 特殊膳食指导
本节针对不同的营养需求提供了具体的膳食指导,如体重控制和糖尿病膳食指导。
第二节 食谱编制和评价
探讨如何编制和评价不同需求的食谱,如高能量食谱和低能量食谱。
第五章 食品营养评价
第一节 食品营养价值分析和评价
本节详细分析了单一营养素和复合营养素补充剂的配方设计和评价方法。
第二节 食品营养资料编写
介绍如何撰写科学文献和进行功能声称和评价。
第六章 社区营养管理和营养干预
第一节 营养与健康信息收集和管理
本节讲解了抽样调查方法和样本量估算。
第二节 方案设计和实施
介绍了不同研究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方法,如横断面研究和随机对照研究。
第三节 现场资料分析和结果评价
探讨如何进行现场资料分析和结果评价,以有效开展营养干预。
为了准确、完整、简洁地撰写会议记录,首先需要明确会议并且依照时间顺序记录会议内容,确保其完整性。同时,要注意概括会议要点,避免记录繁琐的细节。
记录工具与模板的准备
为防止在记录过程中出现失误和遗漏,建议在会议开始前准备好记录工具和模板,以确保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与会者核对和讨论
如果有必要,可以在记录后与与会者进行核对和讨论,以便更好地补充和修正记录内容。遵循这些原则,可以有效地进行会议记录。
会议记录的具体要求
会议记录需要将会议内容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包括以下几点:
1、记录的重点。
2、会议中心议题及围绕中心议题展开的相关活动。
3、会议讨论、争论的焦点及各方主要见解。
4、参会人员的言论。
5、会议开始时的定调性言论和结束前的总结性言论。
6、会议已议决或议而未决的事项。
会议记录的扩展资料
会议记录是指在会议过程中,由记录人员将会议的组织情况和具体内容记录下来,形成的文档。记录可分为详记与略记两种。略记是记会议大要和重要言论,详记则要求记录项目完备,言论详细完整。
为了确保记录的完整性,有时需要借助笔录、音录和影像录等手段。音录、像录通常只是辅助工具,最终仍需将录下的内容整理成文字。笔录也常常需要借助音录、像录作为记录内容再现会议情境的保障。
会议记录的技巧
撰写会议记录有几个小技巧:
一是快,即书写速度快,记得快。
二是全,尽量原汁原味。
三是要,即择要而记,避免记录口水话等无关内容。
四是省,正确使用省略法。
五是代,用较为简便的写法代替复杂写法,会后进行补充。
六是录,借助录音、录像设备进行记录,会后可根据录音录像进行补充和完善。